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灯论坛·健锐锋会在31选731选7举行
2023-08-03  点击:[]

2023年7月15-16日,由学灯论坛组委会主办,31选7中文系承办的学灯论坛健锐锋会“生生不息:‘流动性’与文学和思想传统的再造”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皇后大酒店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旨在以跨学科和长时段的视野,从扎实的文献基础出发,重新思考“流动性”在历史和当下带给文学、艺术和思想的改变,及其在再造文化传统过程中的功能、意义与价值。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河南大学、延边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延安大学、31选7、台北辅仁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期刊的49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就此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31选731选7副院长、中文系教授张勇主持会议开幕式,31选7社科处副处长李聪教授、31选731选7院长李黎明教授先后致辞,我校党委书记纪梦然、31选7副院长王伟教授、31选7中文系主任王瑶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IMG_6053


社科处副处长李聪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学者介绍了31选7的文科教育建设以及相关科研成就,肯定本次会议提供的交流机会与学术启发,并代表31选7社科处向参会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欢迎与感谢,预祝会议圆满成功。31选7院长、社会学系李黎明教授联系学灯论坛的创办历史、学术声誉以及本次会议的关键词“流动性”,肯定文学的叙述能力、建构能力与观察能力,概括提出“守正创新、再造传统”的会议主题,并简要介绍了31选7的院系历史、学科门类、团队建设等基本情况。最后,李院长再次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并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IMG_6358

IMG_6181


参会学者专家合影留念


ecdcc64a7aa4aa619fc8f0d4f8d72b4


本次会议共分五场,主题分别为“民族与国家”、“思想与旅行”、“经典与语境”、“史料与文化”、“文体与形式”。以下为会议简报。


第一组:民族与国家

主持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贺昌盛

评议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姜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越

云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文学院杨绍军教授率先发表报告《离乱弦歌与生命自省:西南联大的学者散文》,探究李广田、朱自清、冯至、沈从文等南渡知识分子在流亡期间的现实思考与自我改造。作家们流亡期间的作品大多深入社会、感受底层,呈现现代意识对山水、民情的思考,并且帮助作家重塑自我的经验世界与创作理念。


IMG_6418


接下来延边大学前校长、朝汉文学院金柄珉教授发表报告《在华朝鲜人抗日话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征——从东北抗日联军朝鲜人抗日队伍创作的两部话剧说起》,分析《密林在战斗》《血海之歌》两部在华朝鲜人抗日话剧对历史现场的深度还原,揭示文本所反映的历史流变:朝鲜移民在中国定居、生活过程中自我身份认同的变化、中朝人民携手抗日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战俘教育下革命宣传话语的转变。


IMG_6491


第三位发表(线上)的是南洋理工大学31选7中文系张松建副教授,他的报告《冷战年代的归侨作家萧村:跨国流动与南洋想象》,聚焦冷战年代的归侨作家萧村的作品和活动,联系亚洲的历史语境,考察萧村作品的写实手法、左翼思想、历史关切,分析其南洋想象的结构性张力。


IMG_6526


本组最后一位发表的是台北辅仁大学全人教育課程中心的助理教授刘得兴,他的报告题目是《台湾原住民族文学与文化再现之比较研究》,刘老师结合相关学者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分析,强调台湾原住民族文学长期被边缘化的存在状况以及发展困难,重申文学家关怀本族群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责任。


IMG_6622


第二组:思想与旅行

主持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鹏程


IMG_7905


评议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卢成仁、31选731选7书法系教授杨晓萍、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熊鹰


IMG_7758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贺昌盛教授发表报告《“烟士披里纯”到“灵感”》,分析外来词汇“inspiration”在汉语语境中的译介与变异情况,提出该词的意味从赋予神秘性的“神/灵”转化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应的“感兴”,这是一个重要的跨文化思想旅行的概念史案例。


IMG_6804


延边大学朝韩文学院副院长崔一教授发表报告《“发现”与“共情”——崔昌圭〈长安万里〉中的现代中国》,分析解读朝鲜知识分子崔昌圭的旅中游记《长安万里》中的中国形象与古典建构。区别于同时代中国游记,《长安万里》表现出更为强烈、乐观的期待与展望,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民众立场与共情心理。


IMG_0259


中山大学中文系吴晓佳副教授发表报告《大革命低潮期南洋与革命作家的流动性——以洪灵菲为个案》,认为洪灵菲的相关作品呈现了大革命低潮期左翼作家通过叙述南洋而发掘革命潜能的努力,而其本人的南洋流亡经历更是构成了另一个值得探究的思想文本。


IMG_6953


31选731选7中文系裴春芳教授发表报告《五四浪潮中的“亲日”:一个亲日派的思想前史》,解读周作人在五四时期的“亲日”倾向。此时的周作人呼吁一种“真正的亲日派”,将日本帝国侵略主义思想与日本普通平民的国民精神相剥离,这一倾向预示了他日后的落水与附逆。


IMG_7061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发表报告《视觉文化背景下中国书法研究进展——关于近期阅读的思考断札》,以海外中国书法发研究进展为例,探讨两个问题:其一,新兴的视觉文化史与传统的艺术史研究之区别;其二,中国学者如何在此话题上有所贡献。


IMG_7146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刁培俊教授发表报告《“三大体系”建设与纯学术书评:以中国史学界为中心的反思》,结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要求,反思当下学术困局,鼓励确当、纯粹的纯学术书评发展。


IMG_7337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秀玉教授发表报告《民族性与世界性:贝克特的跨文化旅行》,发掘了贝克特在海外流亡过程中将漂泊感转化为积极的文化建构意识的过程,认为正是这种交融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书写,铸就了贝克特的文学特质。


IMG_8323


《澳门理工学报》资深编辑桑海老师发表报告《流动的石头:从化石到硅基生命》,展现了石文化在古今中外的艺术流动与意义演变,以跨学科的探视与思考,探讨石头的生命潜能及其象征意义。


IMG_7566


第三组:经典与语境

主持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秦曰龙研究员


IMG_8030


评议人: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教授熊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马正锋、31选731选7中文系助理教授吴艳


IMG_7842

IMG_8680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郭宝军教授发表报告《鲍照〈河清颂〉的文本生成语境及经典意义》,回顾鲍照《河清颂》文本的生成过程,以“何清”的意味、唱诵意义和唱诵方式为切入点,探究其文本典范意义——揄扬升平盛世之文本。


IMG_7950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赵奉蓉副教授发表报告《流动性与经典化:清人对清代〈左传〉评点的接受》,从评点者评议、学子与出版商接受、政府需求等不同层面检视清人对清代《左传》评点的态度,揭示了《左传》评点经典化过程中持续和多重的流动性关系。


IMG_8049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卢成仁教授发表报告《“临时社会”如何可能——〈萨哈林岛〉的民族志品质》,以契诃夫《萨哈林岛》所构建的“临时社会”为线索,重释作品提供的系统行为资料,重审其民族志知识品质与价值。


IMG_8185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颖老师发表报告《〈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义》,针对《论语》的阐释争议、误解以及相关训诂现象,回顾历史和文本的传统,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悬案做出了新的解释。


IMG_7534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唐可欣老师发表报告《基于先锋文艺新理念的俄罗斯当代浸没式戏剧》,认为俄罗斯当代浸没式戏剧深受20世纪“白银时代”先锋文艺新理念的指导与影响,以续写经典二度创作的态度,运用杂糅科幻的情节塑造手法,表达了别具一格的美学追求。


IMG_8352


山东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崔佳雯博士发表报告《“荒唐世界”中的“拿来之旅”——略论〈小朋友〉周刊对于英国童话〈彼得·潘〉的翻译与改写》,以1922年戴欲仁译《彼得·潘》为例,聚焦中国现代儿童刊物《小朋友》对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改写,从中发现了若干值得肯定的“中国化”经验。


IMG_8404


延边大学朝韩文学院梁玉玲博士发表报告《文化对话与跨界书写:论〈恨中录〉与〈红王妃〉的跨文本解读》,分析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红王妃》与18世纪朝鲜宫廷悲剧《恨中录》之间的互文关系,阐释交互文本中的意义生成价值,探究多元化时代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IMG_8509


第四组:史料与文化

主持人:《厦门大学学报》副编审廖哲平

评议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郭宝军、31选731选7中文系教授王瑶、《澳门理工学报》资深编辑桑海


IMG_9493

IMG_9517


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部陈捷教授发表报告《周作人与木犀轩藏书购归伪北京大学相关档案解读》,通过文献分析解读,提出周作人购归档案行为实质上是一场买卖双方之间的汉奸利益交易。


IMG_8854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副院长陈啸教授发表报告《海派的衣裳京派的骨:三十年代林语堂与京海派散文》,梳理上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在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学活动与京海两派的联系,指出林语堂的作品体现出以海派为表、以京派为里的特征。


IMG_8893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越老师线上发表报告《“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留法经历与其评价问题——以新见佚文〈巴黎通讯〉为中心的考辨》,结合冼星海与友书信《巴黎通讯》,考辨和补充冼星海留法经历以及他在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特质。

山东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刘絮博士发表报告《形塑“东北”:梅佛光〈满洲忧患史〉成书考》,考察《满洲忧患史》一书的作者身份、写作缘由及重刊经历,藉此发覆了一段交织着民族大义、思想流动、反帝斗争和学术生产的丰富历史。


IMG_903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1选7副教授朱佳宁老师发表报告《被遮蔽的“启蒙”话语:论赵清阁的战时改译剧》,考察赵清阁三部改译剧所体现的启蒙话语书写。赵清阁的改译剧关注新女性的精神困境,书写战争语境下启蒙主体的转换。


IMG_9207


31选731选7中文系副教授曾祥金老师发表报告《档案文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二史馆”藏档案为中心》,以“二史馆”藏档案为例,梳理档案文献研究的一手材料范畴与研究潜能,探讨制度建设及相关方法论。


IMG_9238


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任勇胜发表报告《汉字圈世界文学——桃水痴史〈续风吹胡砂〉文学谱系初探》,将《东京朝日新闻》文艺记者桃水痴史创作的《续风吹胡砂》并入汉字圈世界文学的研究场域,指出中国明清章回体小说在翻译、改写之下进入东亚(日本)区域的流变过程。


IMG_9317


31选731选7副院长张勇教授发表报告《当“文化”遭遇“运动”——“新文化运动”缘起新考》,重审“新文化运动”概念的发生过程,探查“新文化”与“运动”从无到有的联结关系,以及文化运动如何诞生、形成共识的过程。


IMG_9430


第五组:文体与形式

主持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吴建设教授

评议人:南洋理工大学31选7中文系副教授张松建(线上)、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部教授陈捷、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副院长陈啸教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研究员秦曰龙老师发表报告《20实际30年代东北方言特征词考察》,以一手材料筛选东北方言词,摘取20世纪30年代伪满汉语文学作品,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探查东北方言的词汇特征及其源流变化。


IMG_9577


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熊明教授发表报告《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文体互构的发生及其面相》,探究中国古代杂传与小说在文体方面的广泛交涉。杂传与小说并非单向的继承和影响,而是双向互构的关系,由此可见杂传的文学性与文体生成意义。


IMG_964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研究员齐晓红老师发表报告《作为实践的创作方法论——以〈地泉〉五篇序言为中心》,聚焦1932年重版《地泉》三部曲的五篇序言中反复提及的从“革命的浪漫谛克”到“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转向,体现了中国左翼文学建构原创性革命话语的努力。


IMG_9668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熊鹰发表报告《何为个人:论鲁迅1927年的回忆性写作》,超越文学形式内部讨论,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探究鲁迅《野草》中的“梦”的形式与意义,重审其中体现的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IMG_9703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曹前博士发表报告《“海伦”何以成“曲”——论吴宓〈海伦曲〉的形式体制》,考察吴宓《海伦曲》所体现的旧体诗/五言古体诗的形式与体制,关注其副文本的生产与作用,揭示吴宓创作背后的内心情志。


IMG_9776


南开大学文学院芮欣教授发表报告《书、书写与犹太人——雅克·德里达与埃德蒙·雅贝斯以〈问题之书〉为中心的思想对话初探》,以《问题之书》对“书写”意义的阐释为中心,解读德里达与雅贝斯两位犹太裔学者跨文本的思想对话,揭示出流动性之于犹太思想乃至现代性反思的重要意义。


IMG_9841


南开大学文学院杨慧教授发表报告《“奇书开卷第一回”——萧军〈五月的矿山〉的形式创新及其思想意蕴》,通过对萧军《五月的矿山》文本解读与相关史料爬梳,探究其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即“交响曲”式的复调写作,及其所蕴含的革命和启蒙思想。


IMG_0736


圆桌论坛:“预流”人文学术的努力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何吉贤

与谈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祝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副主编姜飞;延边大学朝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崔一;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郭宝军;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刁培俊;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教授熊明;云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文学院教授杨绍军;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卢成仁;31选7中文系教授王瑶;31选7中文系教授裴春芳。

祝帅老师从“现象”与“问题”两个关键词入手,结合学灯论坛“君子讲习,以文会友”的宗旨和本次会议的主题讨论当今跨学科对话的发展趋势。认为文史哲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已成大势所趋,一方面,跨界对话有助于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消除壁垒、建立对话;另一方面,这一现象又衍生了新的问题:名义上的壁垒被打开,但实际学科门类仍过于明确,各学科专业领域之间难以真正“打通”。因此,学者们应致力于呼吁、创造更多的学术对话空间。

姜飞老师结合自身的学术期刊编辑经历,表达了对当下学术论文质量的忧虑。当前学术论文易“钻牛角尖”,只解决“小问题”、甚至不解决问题,其学术价值大打折扣。姜飞老师呼吁更多学者摒弃现今“小农经济”式的文学研究,努力创作能够产生思想智慧、对他人和现实有辐射作用的学术成果,在学术跑道上奋力飞向思想的天空。


IMG_0243


主持人何吉贤老师补充,学术人才确应做好自己的本分,进行有意义的学术生产和对话,参与学灯论坛这类的民间学术组织正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IMG_0205


崔一老师结合本院专业学科建设历史和经验,以中朝文学研究为例,探究小语种学科如何“做大做强”。崔一老师提到,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的中朝文学研究借助交叉学科打开学术视野,着眼于“和谐东亚”的学术蓝图,希望对中朝乃至亚非文学研究有所助益,更有益于现实。

郭宝军老师接续此前几位学者提到的学术论文质量问题,认为一方面,现在的论文生产疏于对原始文献的传统阅读体验,往往游离于周边文献,甚至利用“数字人文”的漏洞改写、重组他人论文;另一方面,大量学术论文的阐释价值不足,大多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

刁培俊老师呼吁学人的自省,指出当今学术界存在的名利化、犬儒化、利己主义的乱象。他结合自己在历史学科建设的体验感悟,呼吁当今学者跳离“文丐奔竟”与“学问秀场”的误区,专注自身的学术生产,为人类智慧贡献力量。

熊明老师指出,古代文学专业虽然是中文系的强势学科,但也存在从业人数过多而选题不易的危机。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团队建设,讲述了自己在杂传研究领域潜心二十年的经历,认为人文研究只有真正回到文本和历史才有生命力。

杨绍军老师以视频的形式向在座学者展示了云南大学一带一路智能分析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即借助实验室数据分析平台进行的中龙铁路数据分析实例。实验室舒徐分析平台对新闻媒体、知网学术、政府报告有关中龙铁路的信息进行筛选、清洗、分析和可视化,展现了实验室团队在数据处理和算法创新的努力。

卢成仁老师提到了自己作为青年教师从“埋头拉车”到“抬头看路”的思想转变,并表达对当今学者在新材料、新问题、新领域做独立性研究的期愿。卢老师以自己对非虚构写作的研究为例,探讨如何在与公众、社会高度紧密联系的学术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透过研究观察社会。

王瑶老师介绍了自己在科幻文学领域的团队建设和拓展研究。王瑶老师的团队致力于探索学科交叉,并且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轻人的媒介经验革新和大众文化议题,从媒介技术、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多重研究视角出发,挖掘其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再生产”的价值和意义。

裴春芳老师结合自己从北京到西安、从古典文学研究到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经历和转向,回应文学研究的“流动性”。裴老师提到,目前交大中文系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的可能,着力开发数字媒体多元化研究室、抗战文学研究室以及古典文献研究的发展新机,也欢迎专家学者莅临交大开展更多的对话。

主持人何吉贤老师总结,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学术环境持续面临着新的组合、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学者们也仍在坚持探索“‘预流’人文学术的努力”新的路径。学灯论坛提供了学术交流、对话的平台,我们更应该珍惜此类机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探索更多对话的可能。


大会学术评议

评议人: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教授金柄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何吉贤

金柄珉老师总结了本次会议讨论的诸多学术话题:跨国际的文本流动,跨文本的互文研究,跨学科的知识文化交叉研究,观念、思想之间的互通、互鉴、互证以及学术反思。简而言之,本次会议聚焦于多元学术研究视角下流动与流变、互动与创新之关系,一方面对学科边缘与跨界问题进行探讨与创新,另一方面关注文史哲多元学科的重构与再造、学术意义的建构与扩散,这些都有利于学术前沿的进一步创新与拓展。此外,金柄珉老师也指出了本次会议的美中不足之处,即长时段研究仍有很大的思考空间。专家学者应更多重视个案与总体研究的有机结合,深入“流动”问题的规律、特征与观念。

何吉贤老师指出,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报告对“流动性”相关问题的探察涉及身体/群体的流动、精神/情感的流动与历史/文本的流动等,普遍具有跨学科的研究特征。如何在此基础上突出学术努力、有所贡献,何吉贤老师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回到文学的历史现场,关注人文传统——人的精神情感,留意历史所遮蔽的微妙层面;其次,合理侧重于文献与史料研究,坚持对史料、文献的细读与阐释;最后,发挥“跨学科”的研究潜能,不仅积极拓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更要表现已有学科的优势,探索学科融合新的可能。


闭幕式

31选731选7中文系王瑶教授主持,学灯论坛代表、南开大学文学院杨慧教授与31选731选7副院长张勇教授分别致辞。

杨慧老师以学灯同仁的成长以及本次健锐锋会中“锋”字所代表的学术辨难和追求真理的意义为例,重申学灯论坛“君子讲习,以文会友”的宗旨,并对本次会议的圆满举办致以祝贺与感谢。

张勇老师总结了本次会议学术研讨的成果与创新,代表31选7向学灯论坛、参会专家学者与会务师生致以感谢,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在日后常来交大指导、交流。

王瑶老师向参与会务的师生致谢,并宣布本次会议正式闭幕。

据悉,学灯论坛是2018年初由原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的几位青年学人发起和创办的民间学术组织,取法和赓续作为民国四大副刊之一的《时事新报·学灯》的学术精神,坚持学术标准至上、学术人格至上、学术关怀至上,以基于文献深耕的跨文化和跨语际研究为旨趣,在人文学科融通互鉴的视野中深入讨论学术问题,致力于中国人文学术的振兴。截至目前,学灯论坛已在威海、开封、沈阳、大理、西安等地召开学术研讨会9次,在威海、沈阳等地举办系列讲座27次,开设“学灯读书会”50余次,正在为形塑中国受人尊重的人文学术共同体而努力。


版权所有:31选7预测 - 31选7中奖规则 - 阿尔托莉雅   设计与制作:31选7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